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 解典衛 先生
講於八十八年一月德育研習會
編輯室整理

 

我想大家都能深刻地感受到,最近這幾年以來,由於經濟過度發展,心靈內涵嚴重貧瘠,人心往下沈淪的結果,社會亂象層出不窮。有鑑於此,有很多學校的老師,想要力挽狂瀾,在學校裡努力推動生活教育

 

推動德育教育,希望有效提升整個社會心靈層次,這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。因為,我們必須要把生活教育、德育的內涵,都能夠變成每個人內心實質的感受,把它融入潛意識裡,那個感受,才有力量,不只是講講概念而已。

到底感受與概念的差別在哪裡?所謂概念,就是一般我們的意識所認識的,從文字去認識的一些觀念;感受往往已經變成潛意識的力量,而潛意識的能量是遠高於文字上認識的概念的

 

它可以不經任何準備,隨時就可以生起來;概念還得要去想一想、思考一下,才能轉過來。潛意識是隨時隨地都能夠爆發驚人的力量。

用個簡單的例子做個比喻,就知道意識與潛意識的差別:

很多人都有開車的經驗,當第一次上路的時候,會覺得非常緊張,可以說是手忙腳亂,要到達目的地很不容易,根本沒辦法分心;可是經過一段時間,開得很熟練的時候

你甚至可以東張西望,跟旁邊的人說話,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人邊開車邊打大哥大,那個時候不是用意識在開車,是用潛意識在開車。


因此,我們必須把我們的行為習慣、道德規範也變成潛意識的力量,它才能真正地放出人性的光輝,才能有效提升整個社會心靈層次。潛意識的能量,簡言之就是潛能,每一個人都有相當大的潛能,我們必須去肯定、去挖掘我們內在的潛能,去肯定自我的價值。

當然,談自我價值的時候,不能離開社會所公認的集體價值社會價值,因為自我價值不能離開社會價值而呈現,社會價值也不能夠疏離自我價值而提升、呈現,這兩個是相互影響的。舉個例子來講:在最近這幾百年裡面,有一個很明顯的社會價值,就是要當讀書人--士大夫。

 

古代流行說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所以那時候很多人寧願忍受「十年寒窗無人問」的歷練,為的是要能夠享受「一舉成名天下知」的光榮,得到狀元之後,更重要的價值感是什麼?光宗耀祖、照耀門楣。這是集體價值影響個人價值一個很明顯的例子。

 

很多人認同的價值會逐漸形成社會的一種生活倫常、規範,被視為當然,變成一種所謂社會秩序;只要能夠依照著既定的社會秩序,按部就班地去發展,就可以很肯定地活在那個社會裡面,個人價值的完成也包含在這個當中。

只是,今天你我所處的現實社會變了,我們隨時被許多不同的、多元的社會價值所衝擊,這種衝擊的結果給了我們很多的混淆,由於這種多元性的關係,價值判斷的依據愈來愈複雜,我們在生活過程當中所得到的訊息

 

不管是教育的、藝術的、生活的、科技的、本國的、傳統的、外來的,隨時都會給我們不同的價值觀,到底我們要追隨哪一套?哪一套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?我們到底要努力去把握一些什麼,才不會在這當中迷失掉?

現在年輕一代的社會價值很奇怪,像他們找工作、就業的價值,居然是「錢多事少離家近,位高權重責任輕」,最近還加上一條「睡覺睡到自然醒」。你家是不是有這種小孩?

他睡覺時不能叫他的,要讓他自己醒過來,你叫他,他生氣了,社會整個流行的價值變成這樣子!以前我們小時候,學的是「溫良恭儉讓」

 

現在年輕人常聽到的是「拚打酷辣爽」,他們說: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!」這更糟糕了!所以現在年輕人面臨這種多元化的社會價值,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,他很難去抉擇。古代是一元化的社會,很淳厚,它帶給你的個人價值不會偏頗。現在不一樣了,所以需要推動德育,德育是做為一個人根本不可少的基礎,這個基礎拿掉之後,人跟禽獸沒有太大差別。

我們是要學很多知識、技能,但是知識技能的基礎,應該立足於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上,要有很正確的道德觀念,他的潛意識當中常常會散發這種正確的道德觀念,可是我們現在看不到這個。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很多的價值觀,相對的也讓我們不知道怎麼去抉擇,產生很多的徬徨。

 

許多文學家常常有許多象徵性的描述:這一代是無根的一代,這一代是焦慮的一代,這一代是失落的一代,這一代是憤怒的一代,我們可能要停下來想一想:為什麼焦慮?為什麼失落?為什麼憤怒?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真正的根,真正價值的起點,是他自己本身。

近代美國一個非常有名的教育學家利奧.巴斯卡,著作了《愛、生活與學習》這本書。他曾經為了要了解這個世界,變賣家產,充當旅費,跑到亞洲來尋思;因為他認為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在亞洲。如果自己沒到過亞洲,怎麼有辦法去關心人類的共同命運呢?

 

所以他到亞洲來。有一次,到高棉(柬埔寨)剛好碰到雨季,這時他想去幫助當地人搬東西,高棉人對他笑著說:你不用幫我什麼,我們唯一要搬的是我們自己。這是什麼意思?因為人最後的財產是他自己,那些外在的東西其實不是它真正的價值。他發現高棉人跟西方人不太一樣,高棉人那種體驗天跟人的關係,形成這個民族很獨特的一種性質,所以並不是愈進步的社會,它的價值觀愈正確。

台灣有一句俗話說「死皇帝不如活乞丐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,生命的本身就是價值的來源,這句話也為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做最好的註解。

 

趁著生命還活著的時候,多去珍惜生命無價,做有意義的事情。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吃飯、睡覺而活,那就比畜牲還要差,因為畜牲還不用這麼辛苦上班呀!餓了就找一些東西吃,累了就睡覺,下雨就找個地方避一避,但我們卻還要花費很多很多的精神去做這些事情。

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價值不能肯定的話,我們會永遠活在一種追尋、飄盪、虛無當中,原來的潛能全部都會被埋沒。當一個人能夠逐漸回歸到真正的自己時,他的一切價值,也就跟著被肯定,會有安穩、踏實感;相對的

 

一個人能夠肯定自我價值的時候,他才能肯定別人存在的價值,這個時候個人的價值跟社會的價值才能兩相肯定,和諧才能夠在這當中產生;不能肯定別人價值的,自己也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,那種對別人不相信的人,一定對自己也沒有信心。

過去常常會有很多人來找我,碰到困難了,要怎麼辦?我的經驗是:不管是我的掙扎,或者是他的掙扎,每一次我只要花一點時間,讓他談論他的問題,陪他一起掙扎,但是我對他的問題不做任何的價值判斷。往往這個談問題的人會逐漸發現,他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,他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,整個人充滿了自信跟方向感,因為他看到自己的能力。

協助一個人解決問題,唯一方法是讓他看出他自己的問題,不要逃避問題,陪他面對問題,從這問題當中,讓他發展出他的導向,由他自己來解決他已看出的問題。所以西方的諺語說:上帝只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;我們東方講的是:天助自助者,都是講這個事情。

 

一點都沒錯,當一個人回歸到他自己的時候,會發現自己的能力跟價值是很實在的,是可以掌握的,是可以釋放出來的,我們常常都活在虛偽的自己當中,不是活在真實的自己;真實的自己有無比的潛能,也就是潛意識的自己。不是那種外在的、經過化妝的那一種自己,每天演戲太累了,我們真的要快樂一點的話,應該把戲服脫下來,好好地休息休息。

在我們的生活中,其實也包含了很多外在價值的項目:像地位、名譽、錢財、快樂。不可否定的,這些是我們會需要的,因為衣、食、住、行的確是生存絕對基本的必要,也是價值自覺衍生的來源。

 

但是我要強調的是:只有回歸到自己的意識,一種內在的良知、良能真正綻放出來的重要的價值,也就是意識有自覺的時候,這些外在的價值,才會變成有用的對象。如果不是這樣,我們的價值永遠是外放的,不是內控的;外放的價值隨時都可能反過來定義我們的價值,讓我們失落於別人對我的定義,而讓自己猶疑、飄盪,出現人生危機。

一個真正有能力肯定自己的人,就可以決定他的錢財要怎麼用才最有效,這時候他活得才真正富有;一個人不知道把多餘的錢財拿去施捨的時候,不是真正的富有。真正的富有是懂得去布施、懂得去施捨、懂得去協助別人。

 

同樣的,我們可能擁有很多的學問,擁有很多的知識,擁有很多的經驗,可是,假使我們失落了自己的價值感,所有這些學問、知識、經驗,這些價值都將蕩然無存,所以一定要回歸到我們真正的自我

 

這樣才能夠把附屬的外在的價值發酵出來,或產生更大的用途,我們的人生才會愈來愈豐富。當我們發現真正的自我價值的時候,我們的地位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一部份,否則那個地位是外在的,跟自己毫不相干。

當我們真正體會到,真實的自我才是主人的時候,一切相關的價值、外在的價值才能夠去肯定。就好像一位政治家,如果失落了自己,就可能變成政客;一位企業家,如果失落了自己,就可能變成錢財的奴隸;一位學者,如果失落了自己,就可能變成權奴;一位身居高位的人,如果失落了自己,地位就變成破壞他的壓力。

我們必須仔細地想一想,我真正要的是什麼?我這一生要的是什麼?然後再從自己決定要的目標上,逐步地去完成自己所想要的,每一步完成的時候,就是自我價值的一次肯定。

資料來源 http://voicefriend.blisswisdom.org/Tfr/tfr_27/tfr_27_02.htm

 

點我吧!打個賞金~

 

點我吧!打個賞金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吉茄&兩小子世界 的頭像
    吉茄&兩小子世界

    ~吉茄&兩小子世界~

    吉茄&兩小子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